乌江油辣椒新品驾到|一勺香辣百搭,三餐美味瞬间升级!...
															
														
													爽脆加倍 | 乌江山姆双拼组合全新上市...
															
														
							(巴渝都市报记者 陈正权、总经办 丁琳)几年前,一篇《三峡库区蓄水,“榨菜”正在寻找新的“移民地”》的报道,让世人着实恐慌:再也吃不到榨菜了。也有“专家”下论断:“海拔800米以 上是榨菜种植禁区”。但集团公司没有被“专家”的话吓倒,而是充分调研论证,逐渐发展涪陵后山原料基地。如今,龙潭、新村等海拔800以上的乡镇建有原料 基地上万亩,且原料品质更好,当地农民在公司的带动下增收致富,尝到了甜头。 2000年,新村乡在公司的支持下,首先进行了600亩的青菜头试种。产出的青菜头呈拳头型,皮薄肉脆,加工后的产品别有一番风味。以至于日本客商指定要 新村出产的青菜头加工榨菜。2001年,公司投资100多万元在新村乡建立粗加工厂,推动新村榨菜产业发展。 此后,乡内青菜头种植面积逐年增长,由600 亩变为1000亩,由1000亩变为2000亩。今年公司再投资100余万元在新村乡兴建“显盛贸易公司”,专门进行出口榨菜、礼品榨菜的精加工,再次带 动了新村青菜头种植的发展。 看见公司抛出的一颗又一颗的“定心丸”,新村乡党委政府也更加坚定了把榨菜产业作为新村乡经济发展、人民增收的重头戏来做的信心。在近日召开的全乡青菜头 种植宣传动员会上,因为老百姓尝到了种植青菜头的甜头,全乡1万亩种植任务很快被各村高高兴兴地认领完成。
												
												高新技术促榨菜产业大发展 (巴渝都市报记者 钟昕、技术开发中心 方明强)2000年以来,重庆市涪陵榨菜(集团)有限公司走科技移民的道路,利用高新技术嫁接改造传统产业,大刀阔斧地对传统榨菜产业进行改造,建成了技 术装备先进的现代化工厂,产品质量控制实现了由传统经验型向现代数据型的跨越。 创新工艺及生产设备 公司首先从提高榨菜原料腌制质量入手,完成了青菜头热风脱水后人工接种一次发酵工艺技术攻关。针对每年三四月份原料青黄不接的状况,完成了榨菜快速腌制成 熟生产接产原料工艺技术攻关。同时,对原有榨菜腌制工艺进行了优化,开创利用酵池批量生产传统风味榨菜的先河。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该公司解决了制约榨菜产业发展的生产关键技术难题,突破了制约榨菜行业发展的高盐、超标添加防腐剂保鲜技术瓶颈,实现了产品在大幅降低 盐度、完全取消防腐剂添加、杀菌后最大限度保持原有风味和口感的目标。 2000年起,公司根据榨菜产品特性,与成飞公司、广州乐惠、上海嘉迪等食品机械制造厂合作研制了榨菜机械化、自动化生产设备及生产线,实现了榨菜产业上 档升级。通过国际招标,从德国引进了一条全自动榨菜生产线,成功实现了生产过程自动化。研制了真空拌料机、榨菜自动计量机、水浴式连续杀菌机、榨菜整形机 等。通过生产设备创新,提高了生产效率,带动榨菜产业整体装备水平的提升。 注重环保综合利用副产物 近年来,公司在环境保护和榨菜副产物综合利用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完成了高盐高浓度有机榨菜废水处理技术研究并通过科委组织的项目验收,填补了榨菜生产废 水处理技术空白;研制了榨菜生产废水治理工艺,并进行了示范工程建设;利用榨菜叶开发橄榄菜、榨菜叶酸菜、香辣盐菜等产品,为榨菜副产物综合利用奠定了技 术基础。 实施多项科技项目 2000年至今,榨菜集团积极组织申报、实施科技计划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突破了多个关键技术,为公司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公司目前正在开展青菜头鲜销储运技术、榨菜腌制发酵中的香气物质和滋味物质分析等研究,并着手韩式泡菜系列、榨菜副产物系列产品开发。 6年来,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该公司得到了巨大发展,榨菜产销量从2.4万吨跃升为6.5万吨,销售收入从0.93亿元增加到3.8亿元,利税总额 从690万元上升到5317万元,新产品产值率从5%提高到62%,科技贡献率从12%提高到45%。
												
												7月25日,英国文化交流协会副主席Gerard Le mos先生在重庆工商大学原副校长朱淑芳教授的陪同下,特意到公司李渡食品工业园区,参观涪陵榨菜生产情况,公司副总经理赵平陪同解说。据 悉,Gerard Le mos先生还是英国首相布莱尔的私人农业顾问。(总经办 丁琳)
												
												榨菜引领六十万农民奔小康 (重庆日报记者 魏晓东)几元钱一袋的榨菜在琳琅满目的超市货架上并不显眼,然而,日前记者从涪陵区有关部门获悉,在涪陵重点龙头企业榨菜集团的带领下,涪陵榨菜已构建起 我市农产品中最具规模的一条产业链,并且成为引领60万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第一大农业产业。 具有近百年榨菜生产历史的涪陵区素有“榨菜之乡”的美誉,虽然该区一直都是全国最大的榨菜主产地,然而,直到上世纪末,涪陵全区榨菜原料种植面积还只有 20余万亩,加上加工企业“小、散、乱”,涪陵榨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处于“作坊式生产”、“低端化市场”的尴尬境地。 近年来,涪陵区按照“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经济”的思路,把榨菜作为农业产业化的“第一品牌”进行打造。通过对龙头企业的培育和扶持,该区迅速建立起一 条以“基地+龙头企业+协会+农户+市场”为模式的榨菜生产经营产业链。 厂房破旧,生产落后,效益低下,这是涪陵最大的榨菜生产企业——涪陵榨菜集团有限公司七八年前的状况。1999年,该集团当年经营亏损580万元,累计负 债达1.75亿元。从2000年起,涪陵区按照“开发性移民”方针,将集团原有的21个小作坊式企业迁建技改为8个现代化企业,并在近几年实现了跨越式发 展。 2005年,涪陵榨菜集团一举实现销售收入4.3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1999年的三倍还多。”集团党委书记向瑞玺介绍道:“公司目前拥有50多项发明 专利,全国最先进的榨菜自动化生产线以及三大系列,上百个产品。” 一头连市场,一头牵农户。作为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涪陵榨菜集团已在当地建起20万亩原料基地,直接带动农户18.6万人。而据涪陵区农办主任洪 又亮介绍,目前,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全区榨菜原料基地种植面积已发展到46.9万亩,去年,整个榨菜产业收入达16亿元,仅此一项,基地60万农户人均 增收1100多元。 今年,随着涪陵榨菜集团万吨出口榨菜生产线二期等重点项目的建成投产,涪陵榨菜产业规模将进一步升级上档。而按照规划,到2010年,涪陵榨菜原料基地将 扩大到60万亩,产业总收入将达到33亿元。(总经办:丁琳)
												
												代表集团公司送去关怀和慰问 (总经办 丁琳)流火的七月,骄阳炙烤着大地,进入中旬以来涪陵连续几天气温高达40°,人人都渴盼着能终日呆在空调房。可是,对于乌江榨菜而言,越热的天气销售越 旺,生产越忙。公司生产部早在六月份就做好了迎战旺季的准备,进入七月以来,几个大厂都是24小时双班生产,生产一线的工人们流着汗,顶着酷暑,保证了销 售前线的要货需求。 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周斌全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多次在工作会议上提出:旺季到来,销售和生产一线员工非常辛苦,是他们战酷暑、斗高温,用辛勤的汗水保证着 旺季乌江榨菜的顺利销售。为了打好旺季攻坚战,公司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想尽一切办法支持一线员工,为他们服好务。 从七月中旬以来,周总每天上午忙完公务,下午就顶着大太阳开始逐厂视察,慰问一线生产员工。 十多天的时间他的足迹走遍了上至镇安、下至华民的公司14个生 产厂(包括喷码车间、供应部仓库、原料基地、彩印厂等),还去了公司驻涪陵西站的中转站。每到一处,除了视察工作,解决基层的实际困难,就是看望职工,表 示慰问。为了给一线职工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周总还要求生产部各生产企业发放清凉物品,包括绿豆、藿香正气液、人丹、感冒药等,确保每个职工的身体健康。 七月下旬,周总和公司其它几位领导又奔赴全国各地,检查各办事处的旺季销售工作,同时慰问奋战在一线的销售人员。 七月的流火挡不住乌江人前进的步伐,有公司领导的指挥和关怀,乌江人定有气魄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抓住机遇,打赢旺季攻坚战!